重温百年奋斗路|请回答1950
新中国一经成立,就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先后与苏联及欧亚十多个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有关协定。同时,在坚持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则下,积极改善、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到1951年,新中国同印度等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及瑞典等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

新中国的国营经济,随着接管城市过程中没收官僚资本企业逐步建立起来。到1950年初,合计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余家,构成了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国营经济的主要部分。同时,人民政府还废除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在中国的经济特权,收回长期被帝国主义盘踞的中国海关,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和对外汇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经济等方面的利益。
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的大量工作,力求做到国家财政收支和市场物资供求的基本平衡。1950年3月,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物资调度、现金管理。还决定紧缩编制、清理仓库、加强税收、发行公债、节约开支等。这些措施收到明显效果,使财政收支接近平衡,物价日趋稳定。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财政经济战线上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它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军事上、政治上是强有力的,在经济上也是完全有办法的。
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是我国反封建斗争深入的表现。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采取坚决措施,彻底取缔旧社会遗留的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各种丑恶现象,使社会风气大为好转。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由中共中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新解放区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国家财经状况的初步好转,还不是根本好转。1950年6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指出,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针对有些地区在对待阶级关系上出现某些“左”的倾向,毛泽东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在这个复杂的斗争中,必须处理好同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全会明确反对企图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七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重要会议,为全面实施《共同纲领》规定了明确的战略策略方针和行动纲领。
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侵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在这个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组建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19日,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在抗美援朝战争进行的同时,党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领导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和其他各项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胜利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这一切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截至1950年10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